一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,大溪大禧,將六廿四的慶典往前延伸,將籌備過程納入文化儀式中,展開為期兩週的關公暖壽祭。

大溪大禧原來是博物館學

2015~2017年間,木博館先定調「大溪文藝季」的核心推廣主角即是「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遶境」,規劃展演、教育活動,嘗試媒合專業表演團隊和在地社頭合作,三年來的經驗,讓木博館產生一連串的疑問,在尋新挖舊之間尋求平衡,思考著如何一方面實踐地方節慶文化保存的同時,也大刀闊斧地創新連結現代性?回顧當時,臺灣些許城市開始導入策展思維,然而一個以慶典生活為主題,發生場域在城市,牽涉文化保存議題的作法,卻還未有可以參考借鑑的案例。

因此木博館希望有一個專業策展團隊,可以一起與博物館共同發展方法論,將傳統節慶文化結合創新方式推廣,也包容歷年累進呈現慶典文化的內涵,將慶典普及到不同地域、世代的人群中,還要能夠梳理出對國際溝通的表現和語言形式!這樣的艱鉅挑戰,使得身為主辦單位的木博館提出一個「總策展」計畫需求。

2018年參與總策展的衍序規劃設計提出「大溪大禧」論述與架構,不免要面對博物館內、外部的疑問。新出現的「大溪大禧」,其轉譯傳統再創新的想法,以及擴大觸及人群的目標,必須在籌辦過程中,滾動地和大溪人凝聚共識。面對參與人數眾多、不同群體的期待多元、密集時間的運作、協調介面複雜,應對起來並不容易。然而,當首年的「大溪大禧」便帶著清晰的意識,保持不介入傳統遶境兩日的內容,創造一個開幕遶境結合全社區,藉由大型表演、居民共演文化劇場、相關藝術作品產出、影像紀錄、創新展演、社區工作坊、國際交流等方式,透過每一項構思,讓居民能夠以不同方式參與到慶典文化之中,重新連結,產生保存與再發展的意識。

結合傳統信仰與當代設計的藝術大秀

當大溪有了如此特別的新型態慶典,博物館、策展團隊、田野工作者在地方,日復一日地與居民共感、互動;年復一年的策劃與實踐,在大溪人身上誘發改變,總總匯聚成一股能量化作行動,促使文化節慶知名度提升,也深化了內部的文化保存意識。設計開發節慶多元參與體驗方式,並以傳統文化作為設計創作的豐厚養分,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的相輔相成,使「大溪大禧」創造了有別於其他地方文化節慶的內容,人人都可以參與,可以分享,人人都是大溪文化的見證者,同時也一起與這座城市創造與延續文化,整個大溪都是文化展現的平台,整座城市打破界線,成為一座完整的博物館。能做出這樣的差異,也驗證了「大溪大禧」是一種博物館方式,也是一種成功且嶄新的城市行銷方法。


延伸閱讀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