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城藝境

從臺灣民俗文化中採集元素再設計,「大溪大禧」在當代一片極簡的潮流下,以五光十色的美學風格包覆整座城市,展開城市與人、人與神之間的對話,把每個人一起拉進這場慶典中。

共創大溪文化慶典

注入當代設計,為傳統文化訴說新語

為了讓所有的設計和諧並存,共同呈現一場城市慶典,大溪大禧每位設計師總是在文化性、材料性與歷史脈絡上來回的考驗與挑戰,直到所有設計在祭典現場發生呈現。

首先是從2018年開始,為大溪大禧設計最初形象的視覺總監廖小子,接著依照每年的主題計畫,邀請跨媒材的工藝設計師、跨界面的多媒體設計師、跨類型的影音創作者、文案影像工作者,以各自專業的眼光看待大溪,深入傳統信仰民俗與宗教儀式,吸收在地文化給予的養分後,再一起對焦要重新轉化的內容與方式,最終讓整座山城都充滿慶典氛圍。


(在大溪大禧期間,整座城市都充滿慶典氛圍)


(各種跨領域設計師合作,打造一座慶典之城)

 

傳統工藝的當代魅力

在臺灣遶境文化與廟宇建築,處處都能看到人們對神明心意,表現在各式各樣細緻的工藝中,如織品、木藝、紙藝、竹編、泥塑、剪黏、銅雕、石刻等。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,許多繁複的工法也逐漸在簡化的過程中消逝。相較於記錄這些珍貴的技藝,「大溪大禧」是藉由一場城市慶典,讓這些傳統有機會在當代延續。這幾年邀請許多工藝師、設計師加入,從大溪傳統信仰儀式中採集創作的素材,拆解物件中的符號性與背後代表的行為意義,再以當代的方式重新設計,最終提出延續傳統的各種可能性與實驗。

2022年,當設計工作室「大象設計」肩負打造全城市慶典氛圍的任務,決定深入找尋大溪的工藝文化符號,也因此開啟了設計師潘岳麟的尋訪藝師之旅。在不同的藝師相互推薦介紹下,從紙糊藝師的工藝中了解信仰常見圖騰的意義,並邀請霹靂戲團御用的賴登祥老師,以彩繪佈景的方式參與牌樓元素,同時也請到集製燈、寫字、繪圖於一身的鄒弘義師傅製作竹編燈籠。最後以「宮廟慶典」與大溪「傳統建築體」不同的牌樓意義,以平頂和尖頂兩種形式,在大溪老城區中設置三座各有特色的「大溪大禧」牌樓。大眾在牌樓前拍下的每一張打卡照片,都展現著傳統於當代延續的可能性。 


(大象設計與兩位傳統工藝師合作,創造標誌性的大溪大禧牌樓)


(拆解視覺總監廖小子設計的飛龍元素,變成飛揚河岸的旗幟)